top of page

孔阳先生讲学述略

王舒墨 撰                                    

  2006年至今,朱翔非先生弘扬儒家以讲学为大端,未汲汲于著述。诸生追随先生学习,但常苦无条件长期亲闻先生垂教,因此往往保存先生讲学录音,并整理成文,反复温习,以弥补不能朝夕从学之遗憾。十年间积累文字逾二百万,兹略述如下。

 

  一、《中华人文精神简史十六讲》

 

  先生以“人文精神”总结周代以降中华文化之根本精神信仰,以此精神信仰之演进为中国历史发展之线索,而以儒家与儒者为传承此精神信仰的主要载体;《中华人文精神简史》即儒家精神信仰之兴衰史。讲明此历史,是为了促请国人重新审视儒家,还原儒家的本来面目,并呼唤中国人找回自己的精神信仰。

  2006年,先生初来北京四中,便在高中部开设“国学概论”一课,主要讲授自孔子、孟子而至于现代新儒家的发展过程;2009年春季学期,先生在初中部阶梯教室面向全市教师讲授的国学示范课“国学概论”,内容与之基本一致;2010年先生转至中国国学中心工作之前,在北京四中开设的最后一门课程为“国学简论”,亦讲授此内容。2009年至2011年,先生也曾面向大学及社会多次讲授《中华人文精神简史》。其中,以先生2009年5月在北京理工大学的授课录音最为完整,学友习称《中华人文精神简史十六讲》。此录音最先由静远学堂先进学友整理,后来因孔阳国学工作室志愿者在北京四中讲选修课之需要,于2014年进行过初步的分节与编次。2016年9月最终的校对完成。

 

  自2011年以来,《中华人文精神简史十六讲》授课录音就是新进学友加入共学团体的入门课程。目前学术及教育系统内部存在有诸多对中国文化、对儒家的扭曲认识,这给一般人接触儒学、接触中国人的精神信仰造成很大阻力。《简史》可以还原中国人精神信仰的本来面目,建立正确的国史观念,清除一般人对儒家起信的诸多障碍。由于“十六讲”录音篇幅精简,共学团体常常采用密集听讲、密集讨论的方式组织新学友学习。在北京四中,学友们于2013、2014、2015、2016连续四年组织暑期《简史》学习班;2016年初又组织了寒假网络班,面向全国招生;这些努力使得不少新学友开始认同儒家,走入儒学的道路。十六讲题目如下:

 

    第一讲 孔子与儒家

    第二讲 孔门弟子

    第三讲 思孟学派

    第四讲 荀子与法家

    第五讲 董仲舒与两汉儒学(一)

    第六讲 董仲舒与两汉儒学(二)

    第七讲 董仲舒与两汉儒学(三)

    第八讲 天师与佛陀(上)

    第九讲 天师与佛陀(下)

    第十讲 朱子与理学(上)

    第十一讲 朱子与理学(下)

    第十二讲 王阳明与心学(上)

    第十三讲 王阳明与心学(下)

    第十四讲 明末绝响(上)

    第十五讲 明末绝响(下)

    第十六讲 二十世纪新儒学

  在《中华人文精神简史十六讲》的最后,朱翔非先生呼吁学生、呼吁每一个中国人都来接续中华人文精神,都来做一个儒者。唯其如此,中国人才能打破陈陈相因的猥琐与衰败,找到自己的灵魂与尊严,真正站起来:

 

  我们有一个疑问,问大家,中华人文精神传承,学术这条路能不能走得通?靠学者去研究能不能传得了?靠写论文,靠做课题研究,靠思辨,行还是不行?我们作为一个要继承这种精神的,为往圣继绝学,继承这种精神的中国人,我们是要做一个知识分子?还是说要做一个儒者?在历史上,几百年前,甚至一百年前,中国大地上到处都是儒者,读书人哪有不是儒者的?尤其是几百年前,明朝宋朝更是这样的。在我们今天,基本上就没有儒者了。是我们中国人自己把儒者给铲掉了,不是日本人,不是什么西方列强。人家西方列强也没干这种事儿啊,是中国人自己干的。经典上有句话,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自己作啊,本来有这样一个伟大的文明传统,被我们自己给否掉了。今天要把它接上,怎么接,能不能不接?不接这个,我们是没有人文追求的一个民族。我们跟祖先在血脉上就断了。我们跟西方文明也接不上,西方文明有崇高的、有正义的一面,我们没有,我们都是唯利是图这套东西。西方人都瞧不起我们,当然应该瞧不起你,因为你没有人性的高度啊,只有物性的贪婪,这是不行的。

怎么走出这个困境?这个其实不是说谁个人的问题,这是每个中国人的问题,你不解决就不行,没有外国人能替中国人能解决这个问题、这也不能变成一个集体行为。就是从一个个体身上开始,姓张的、姓李的,某个人你自己有这个心劲儿,你自己有这个想法,慢慢地,也许我们能把这个捡起来。这人发展到一定程度,或者说人的命运被践踏到一定程度,应当有一种绝地的这种苏醒。……中国人的文明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你不捍卫它,不把中国人的魂找回来,我们今后后果不堪设想。

  一个庞大的民族,十几亿人口的民族,没有了自己的精神高度,我觉得是个不祥之兆。能尽一分力量,把这个元气、把这个魂找回来一分,我们的民族就多了一份元气。你不找就不行,这事儿你靠谁?说“他不干我就不干”。国家兴亡,肉食者谋之,当官的该做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什么?因为在这里面最终受害的是我们啊,这是我们自己的家。你说这家是谁的?不是我们每个人的吗?这个文化是谁的?我讲到今天是最后一讲了,讲了这么多,这个人文精神是谁的?你的。你就该会,你这小学时候就该学这个,要学到现在全民族都学我们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没有人学啊,扔下来这么久了。中国人不捡,没有人会把它捡起来。

  今天谁能把它捡起来,谁就是最了不起的人,后来的子孙会永远记住这些人。因为他们在这个恶性循环的链条中,他把恶性循环的链条给打断了,使中国人走出了怪圈,什么怪圈呢?没有好老师就没有好学生,没有好学生这学生毕业之后又当不了好老师;没有好父亲这儿子也教育不好,儿子变成父亲再教孩子还是不行。所以恶性循环必须从某一代人开始把这个怪圈给打断了,把这环打断了。这代人跟以前的不一样了,他们有自己的追求了,他们有自己的精神的高度了,不一样了。他再当老师、教学生,能让学生能够立起来。他为人父母,知道这个孩子不要那种急功近利、唯利是图,要有自己的操守,家风就算培养出来了。只有这些人才行。

 

  谁知道能不能有?那就看我们中华民族的运气了。如果天不灭中华的话,我们还能把这个魂招回来。如果招不回来呢,中国人会分裂,分裂。李登辉说过,中国人会搞七个板块,会的。因为中国人之间没有共同的共同语言,没有共同的精神信仰,中国人完全是靠利益聚在一起的,一旦利益出现了矛盾,中国人会变得四分五裂。那么世界文明史上最后的文明古国的文化传承的民族,从此就解体消失。不是说肉体消失,作为文明消失,这个危险不是没有。那得有人做这个事情,才能挽回。

 

  好了,我这门课就讲到这,谢谢大家。

 

  (《中华人文精神简史》第十六讲,《二十世纪新儒家》)

 

  二、孔阳先生《论语》讲录

 

  《论语》是中国人的信仰书,是儒家讲形而上的根本经典。先生自九十年代末期开始弘扬儒学,曾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群体讲解《论语》:

 

  (一)2008年9月到2009年12月,在初中部“人文经典研读”活动中,为教师主讲《论语》;

  (二)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月,为戏曲学院部分师生讲《论语》;

 

  (三)2009年春季,在北京四中高中部开设《论语》选修课;

 

  (四)2010年以前,陆续在网络上面向“尚友学堂”与“静远学堂”学友讲《论语》;

 

  以上四个阶段的讲学皆留有录音、录像或文字资料,尽管未必完整,但能基本覆盖《论语》全部篇章。

 

  先生讲《论语》有三个主要特点:

 

  第一,把握《论语》的形而上高度。认为《论语》经文并不是一般的历史文献或道德说教,而是孔子传天道的实录。《论语》应在形而上的高度来进行解读,而不应仅停留在政治观念、伦理观念、文化观念等具体而有限定的角度。唯其有形而上的高度,而能成为二千五百年以来中国人的信仰依靠。先生认为,把握《论语》的形而上高度不能依靠思辨与分析:

 

  形而上这部分他是涉及人对内心的那种超越的、无限的、永恒的境界的探索。超越的、永恒的、无限的,他不需要你运用你的思辨能力,把思辨拿下去,就好像六祖慧能所说的,“不思善不思恶”,好坏你都不要想,状态一片空明,一片空明你说是进化么?古代的一片空明跟今天不一样么?它是一样的。在这个地方,到这一片空明我就终于找到了目的地?错了。这才摸上门儿。有很多人叫“邪师说法”,读点古书一知半解,就把这个状态告诉你,错了,这不是目的地,这刚入门啊,因为你到这个地方你的思维才刚刚有点静止,凡是思维奔逸的时候都是后天的东西。那到这静止,才刚刚开始要用功,从此之后工夫就做下去,你可能对人性的了解,对天道的了解,才会别有一番天地,别有一番境界。

 

  第二,重视《论语》中的心性工夫,认为通过《论语》可以把握儒家心性工夫的真谛。先生重视宋明儒的贡献,但更强调直接孔子,推崇曾子、颜渊的用工途径。通过讲解《论语》经文,先生常常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去做儒家心性工夫,使学生可以获得亲证实修,对经文不徒待之以口耳。如讲《里仁第四》第五章“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仁的境界又是什么?心头的温暖,心头的宁静,温暖,永远都有,这个是什么?是不是我们自己造出来的东西?不是!是通过“志于仁”我们发现了我们的精神生命,我们的精神生命就此显露出来,一旦我们获得精神生命的感受,我们永远不愿意和我们的精神生命相分离,分离我们就是死了,“哀莫大于心死”,心就死了,我们想“心活”,心就是人的精神生命。精神生命要活,精神生命要苏醒过来,一旦苏醒了是我们莫大的幸福,那么“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不可以中断,一顿饭的工夫也不能没有精神生命,一句话都要有,永永远远分分秒秒时时刻刻,一呼一吸之间都要有,这话说起来容易,却是实实在在的工夫,把他当成一件心事,心事重重的心事,压在心上,然后埋着头自己默默地去做,你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人和人的差别就在于这,中国人的差别就在这,有些人不是“志于仁”,一下子分开了,以前你谈了那么多东西,仁还不好划分啊?一下子就划开了,就俩拨人,“志于仁”的人,和不“志于仁”。“志于仁”立刻斩钉截铁地给自己一个交代和承诺。

 

  第三,重视阐扬孔子订立的君臣契约关系。先生认为,孔子不以君臣关系为绝对,而强调“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这是任何一时代儒者应遵守的“家法”。在讲解《论语》的过程中,先生屡屡推崇孔子对同时代统治者表现出的不妥协、不屈从,强调儒家应独立于政统而有所表现,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儒门本色”。如讲《学而第一》“贤贤易色”一章时即云:

 

  孔门讲的就是做官,从政。孔子实际上是靠从政这个目标把大家聚在一起。从政也很好么,主要还不是讲这个,孔子讲背后的道。没有道是不能从政的。最后,弟子们毕业了,孔子交代一句话:君子从道不从君。告诉你:你从政了,但是指引你内心的方向的,永远是道,不是你将来面对的君主,这个你要记住。道与君发生矛盾的时候,你要听从道的呼唤,不要听从权势的诱惑。所以孔子强调的还是道。

 

  先生讲《论语》,是真正站在儒门内部来讲,真正从儒家工夫的角度来讲。既不以儒家精神逢迎西方哲学、现代性,亦杜绝乾嘉以来考据经学的旧习,踵武宋明而直接孔孟。追随先生学习的学友,对先生的《论语》讲话极为重视,自2011年起组织多次成体系的《论语》讲话录音学习活动,与新进学友切磋交流学习心得。

 

  学友团体更自发整理了《孔阳先生〈论语〉讲录(汇编本)》逾一百二十万字。汇编本以《论语》经文为纲,汇集三种先生讲授《论语》录音之整理文本:

 

  第一种系先生在新浪UC静远学堂陆续讲授《论语》之录音,今多不存。仅有慈忠玲学友独立整理《论语略讲》一种,计六十万字。第二种系先生2009年春季于北京四中讲授选修课之录音。此录音习称“《论语》十三讲”,自《学而》讲至《雍也》,逾1100分钟。由吕文志等十一位学友参与整理,计整理二十一万字。此本最先完成,并以PDF、电子书等形式为学友所利用,作为自己学习与辅导新学友之参考。第三种系先生于2008年10月19日至2010年12月11日为中国戏曲学院部分老师讲《论语》之录音。此录音习称“《论语》二十篇”,实际仅存《雍也》至《尧曰》,逾2300分钟。由李文博等十九位学友参与整理。整理工作于2015年7月启动,到9月诸生开学而暂停;2016年7月重启,又经王雨田等十位学友分工校对,计整理四十四万字。最后由高芃禹等六位学友承担了以上三种文本之汇编工作。汇编本暂缺计六十章经文之讲解,对缺失经文之录音的搜集与整理工作已在筹划中,成果将继续汇入《讲录》之中。

  三、《孔阳先生讲录(初编)》

 

  先生讲学之线索有三:曰史,曰经,曰儒门工夫。讲史学必有条贯、有体系,讲经必依据经文阐发;唯独谈工夫,并无固定形式,只因材施教,对机答问。先生在静远学堂网络学习时期,即以“答辩”或“漫谈”之形式,对先进学友谈儒门工夫。2009年3月起,先生在高中国学社为高中生讲工夫。2010年以后,北京四中国学社社员陆续毕业,成为大学生,先生常常召集诸生聚会、谈话,在答辩与漫谈中讲出儒门工夫的要领与诀窍,并根据每个人的程度予以个别指点。

 

  先进学友及青年学友都十分重视先生此类谈话,陆续整理了大量文字,于2015年由王舒墨学友汇为一编,名曰《孔阳先生讲录(初编)》。此编收录2006年至2016年先生谈话及讲座记录文本四十篇,计八十余万字。《孔阳先生讲录(初编)》所收文本,基本都成为“如是我闻”学习的素材,学友们仔细阅读、学习,并写下体会进行交流。

  四、其他授课内容

 

  先生曾为静远学堂先进学友讲解钱穆先生《国史大纲》,目前留存有部分录音,尹洁学友曾整理过一部分文字。先生还曾在静远学堂面授时讲全部《孝经》,目前存有全部录音及文字稿计十一万字。另外,先生在线上、线下都曾讲授过《大学》,存有全部录音,目前尚无完整文字稿。这一类内容,共修团体往往以在线讨论班的形式组织学习。

回到“《历史》与《文集》”主页>>

回到”国学十年“主页面 >>

回到“孔阳国学工作室”主页 >>

bottom of page